市场监管总局开展防疫品认证专项整治

2020-04-25 15:08:11 65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我国较大的防疫用品产能为世界各国做好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一端是各国对于防疫用品的迫切需求,另一端是我国企业顺利出口防疫用品的急迫,认证是其中重要一环。认证,被称为市场经济“信用证”、国际贸易“通行证”,其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然而,个别机构肆意牟利、虚假认证甚至买证卖证,损害了认证活动的信誉,扰乱了认证市场秩序,影响了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顺利出口。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及时部署开展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规范认证市场秩序,帮助我国防疫用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有力支持全球抗击疫情工作。

质量认证真正发挥传递信任的作用,关键在于确保认证的真实性、有效性。在防疫用品出口过程中,认证的真实性、有效性不仅关乎企业权益,更关乎国家形象和世界疫情防控。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我国防疫用品企业积极开展防疫用品出口业务,支持全球抗疫。然而,个别机构不具备合法资质,擅自提供相关认证服务,使企业受骗上当;有的伪造冒用认证证书、标志,假冒认证产品;有的认证机构规则意识和服务意识欠缺,不严格按照标准、规则开展认证活动,随意提高认证收费标准等。


市场监管总局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坚持整治与服务两手抓,强化信息公开和政策解读,深入企业释疑解惑、排忧解难。


帮扶越到位,整治的基础就越扎实。切中企业实际需求,认证监管司协同相关司局编制的《口罩等防疫用品出口欧盟及美国市场认证信息指南》(第一版)于4月5日正式发布。该指南权威梳理欧盟及美国对于防疫用品的相关准入要求,公布国内具有相应资质能力的认证机构名录,为企业全面、快捷地了解出口国相关要求提供了精准指导。


市场监管总局召开视频会议,对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行动作出具体部署,要求明确工作定位、突出问题导向、迅速查处案件、深入企业帮扶、加大宣传力度。会议强调,对内要加强横向协同,注重发挥认证监管、执法稽查、价格监督、质量监督等监管职能的合力,实施综合整治;对外要加强与商务、海关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加强信息共享、监管联动。


各地闻令而动,通过多种途径摸查辖区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的生产出口企业底数;摸清企业是否取得出口认证、认证类型、认证模式、认证依据标准、获证时间、发证机构、认证费用等信息。针对排查收集的信息再进行梳理分析,核实相关行为的合法合规性,结合企业反映、当事人举报、网络舆情监测等多种途径,深挖细查问题线索,做到有的放矢。

在我国,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等产品并非强制性认证产品,而是依法实施医疗器械注册制度。在欧盟,口罩、防护服等CE标志制度内产品,必须加贴CE标志才能在欧盟市场销售。按照欧盟规定,不同产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加贴CE标志。绝大部分产品是企业采取自我符合性声明方式即可加贴CE标志,只有少量风险相对更高的产品需要经过欧盟授权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后方可加贴CE标志。美国则对医用口罩等实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注册管理制度,经过注册许可方可进入美国市场销售。


事实上,目前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认证监管范围是我国境内的第三方认证活动,而外界所称的防疫用品“出口认证”,有些并非法定的认证监管范围。如何在依法实施监管的前提下有效解决问题,考验着监管部门的科学治理能力。


此次市场监管总局针对防疫用品出口过程中认证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用品领域认证活动专项整治,不仅契合了防疫用品出口需求,对于助推我国防疫物资质量提升,维护国家信誉,更具有深远意义。


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将围绕推动质量认证“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在巩固深化整治成果的基础上,突出加强监管制度建设、监管机制创新和监管能力提升;建立完善认证质量分析、风险监测、失信惩戒等监管机制,促进认可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多方共治,大力推进认证行业健康长效发展,更好地发挥质量认证传递信任的作用。


电话咨询
QQ客服

津公网安备 12019102000180号